
当前位置:">首页 · 新
金融网 ·"
金融超市 · 正文
波士顿咨询:个人征信行业雏形初现 有望成为下一片新蓝海?
2016-04-06 10:10 P2P观察网 1
摘要随着国内个人信用
交易的不断壮大,
市场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个人信用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监管改革促成的良好商业环境,个人征信行业有望成为一片新蓝海。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随着国内个人信用
交易的不断壮大,
市场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个人信用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监管改革促成的良好商业环境,个人征信行业有望成为一片新蓝海。
个人征信行业将成为新蓝海
报告认为,纵观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期、起步期、深化期和
市场化发展等四个阶段。同时,指出中国的个人征信
市场形成只有
央行征信中心一家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在
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我国征信的大量需求来自
金融体系,尤其是信贷领域,加上彼时社会化征信
机构自身力量薄弱,收集的信息量有限,因此没有形成一定
市场规模。此外,个人征信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尚不健全,未能奠定个人征信商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经济社会经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国内个人信用
交易的不断壮大,
市场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央行征信中心提供的基础征信
数据和服务已不能满足社会
经济的需求。" src="http://pic2.pedaily.cn/201604/201646931275955.jpg" />
而随着中国
经济社会经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国内个人信用
交易的不断壮大,
市场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央行征信中心提供的基础征信
数据和服务已不能满足社会
经济的需求。
报告指出,
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服务有望有效扩充
数据来源和增加人群覆盖,形成对现有
央行征信
数据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降低
交易中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收集成本,提高信贷决策效率,并将这种“信息优势”扩大到更广泛的
金融和生活应用领域,提高
经济主体的运行效率,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中国宏观
经济向消费驱动型
市场的转型。
波士顿咨询预测,中国未来五年个人信贷余额仍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14%左右的速度拓展至约55万亿,为个人征信
市场创造巨大发展空间。
报告指出,互联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
数据的多元程度及可获性,而
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的进步为行业的降本增效提供了基础,新技术无疑是年轻的中国个人征信行业能够迅速成长的有力推动。
并表示,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监管和立法
机构不断提高对征信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监管思路创新,积极推进征信
市场主体培育等,为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个人征信行业雏形初现
报告认为,在顶层法律法规和监管的推动下,中国征信行业雏形初现,搭建起了包含
数据征集、模型分析与征信洞察,和征信产品应用在内的三大生态核心,大
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在不断促进行业的创新与进步。
数据征集:
数据是征信行业的基础生产资料。中国征信行业由于缺乏专业的
数据提供商或
交易平台,
数据征集在耗费着各家参与
机构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公开的
数据市场的缺位导致了行业的灰色地带,扭曲了竞争格局,并不时将整个行业推向舆论争议的风口浪尖,成为当前影响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模型分析与征信洞察:基于原始
数据进行专业清洗、聚合、储存、建模、算法和信用 洞察是整个征信价值链中的技术核心。
征信产品:目前,征信产品主要应用在
金融信贷服务和部分依赖身份验证、反欺 诈、信用决策的生活类场景中,能够有效覆盖一些缺乏
央行征信记录的潜在客户群体,形成对原有
央行征信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互联网
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为核心征信产品带来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也为征信
机构发展衍生产品与服务、多元其收入来源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报告指出,八家征信
机构在
数据源、技术能力、覆盖人群、主要应用场景等方面虽然已经初步显现特色,但未来其在
数据源、人才、场景等方面的争夺会愈演愈烈。作为首批进入牌照发放流程中的民营征信
机构,八家企业如何在各自发展的同时共同塑造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找到竞合的平衡,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大行业基础建设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个人征信服务刚刚起步,仍然面临着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数据交易机制缺失、征信教育和普及程度不足等发展挑战。
报告指出,合理合法地进行个人
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是个人征信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我国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上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
市场上合法征集信用信息和不当采集、滥用公民信息、侵犯合法权益的现象并存。因此,如何能在立法层面上尽快推进,明确个人信息采集与使用的原则及边界,特别是
数据拥有者和使用者各自的责权利,是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其次,
数据是个人征信行业的基础资源,这一资源的供给目前存在
数据源散乱、
数据质量差、
交易机制缺失三大痛点。未来几年,如何优化
数据资源的供给将是整个征信行业需要重点攻坚的议题,纵览
全球 实践,四大手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建立并推广个人信息
数据采集标准是
数据整合共享的前提;2.政府具备全面、完整、准确和鲜活的特性,是征信信息的重要来源;3.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或交换机制;4.以人的“用信圈”为基础,与征信产品的使用方进行有机合作,通过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更广泛的
数据获取。
最后,报告指出信用文化是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软环节”,但信用文化的形成与“硬条件”的建设是 密不可分的。而征信行业是创造“硬条件”的主体之一。当前中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淡薄的信用意识抑制了社会对征信产品的需求,而征信产品的多元化场景应用无疑对于加强信用意识、
支撑奖惩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合理拓展应用场景,助推信用文化建设。
未来三至五年行业将经历四大变化
报告认为,未来三至五年间中国个人征信的顶层设计将加速完善、基础资源供给优化将会破冰、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行业常态、征信的内涵与外延将在不断的场景尝试中形成共识。此外,未来整个行业有望呈现出公私兼营、“赢者通吃”与中小型专业
机构并存的竞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