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P2P · 正文
秦朔专访唐宁:宜信是逼出来的创新,已越过“互联网焦虑”
2016-01-13 09:38 秦朔朋友圈 秦朔 1
摘要相信中国未来一定也会是往信用社会走。很难想象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基本是用抵押担保的方式
交易,这个成本太高。也很难想象,双方进行
交易的时候,都是以彼此不信任开始,做点对点的信用判断,这也是成本太高。

“金”和“融”都是中国的本土字根,但“
金融”的概念却不是古已有之,一般认为19世纪后半叶才出现。按照1937年《辞源》的释文,“今谓金钱之融通状态曰
金融。旧称银根。各种
银行、票号、钱庄,曰
金融机构。”可见
金融的本意,是作为服务主体的“金”,在发挥“融通”功能时的状态。“融”在中国是明亮、溶化、流通长远、和谐的意思。融通、通融,都意味着无滞碍、不偏执、不隔离。
可是,长期以来,中国的
金融供给,却是充满滞碍、偏执、歧视、隔离的。大量企业和个人在正规
金融部门融不到资,所以各种形式的高利贷大行其道。而正规
金融部门也是一肚子苦水,
金融是管理
风险的行业,不是慈善救济,“你提供不了抵押物、又没有征信记录,我当雷锋容易,你还不了钱怎么办?”
中国需要普惠
金融和互联网
金融,让
金融服务以民主主义的便利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小微企业。但大量的P2P平台跑路和财富管理公司的违约事件,又让人们对于
金融放开的
风险大担其忧。什么是真正的普惠
金融和健康的互联网
金融?在宜人贷(宜信旗下的个人信用贷款与投资理财P2P网贷平台)去年12月登陆纽交所
上市,成为纽交所中国互联网
金融第一股之后,我约了宜信创始人唐宁访问交流。1973年出生的唐宁2006年创立了宜信,“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就是他创办公司的初衷。
逼出来的创新
秦朔:宜人贷去年底在美国
上市,你们也成立十年了。你创业,是因为看到中国
金融供给与需求的极度不匹配吗?
唐宁:当时的情况是,我做了十多年天使投资,投了一个叫达内的企业,做IT培训、再就业培训、职业培训。 我发现学生希望边学边付学费、或者先学后付。达内自己试图做一些提供信用的解决方案,但毕竟不是专业的,最后我自告奋勇去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信用,其实就是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学生四年之后想继续学,做更好的自己,从意愿讲我觉得是靠谱的。他学成找到工作,腰包更鼓了,还款能力也有保障。很多人讲life time value,也是说你一生中在比较早的节点赢得收获更重要,所以大学生是
金融服务供给的理想人群。
我先去找
银行,说这是个很好的服务人群,结果他们不去做。我就用自己的钱,解决第一批100多个学生的问题。每个学生学费也就是1万元出头,这是逼出来的创新。
秦朔:这个也属于民间借贷。
唐宁:当时叫个人对个人。我说既然
机构到个人不行,那就个人到个人。中国最早的P2P合同(当时说法不是P2P)就是我们弄的。现在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
宜信的模式是做一个平台,帮助
金融机构获取客户,评估客户,服务客户。就像美国的
交易平台,market place,有个人出借人,也有
机构出借人,
机构出借人也把钱借给平台推荐评估过的借款人。
“本来就是干把手弄得很脏的事”
秦朔:您最早开始探索新业务时,是充满欣喜、因为感觉这个
市场很大,还是有很多郁闷、因为政策法规不清晰?
唐宁:我觉得还好。我跟同事说,宜信有一个优势,就是方向始终是明确的,不是在黑暗中摸索。摸索是摸索,但相信一定有未来。我自己在美国、在孟加拉国,都看过信用社会的信用解决方案,相信中国未来一定也会是往信用社会走。很难想象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基本是用抵押担保的方式
交易,这个成本太高。也很难想象,双方进行
交易的时候,都是以彼此不信任开始,做点对点的信用判断,这也是成本太高。
宜信很早就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就是说信用社会一定能实现。虽然星星之火起来时,脏活累活都干,但是过去做天使投资,也不是开张支票就完了,都要冲进去解决各种问题,“本来就是干把手弄得很脏的事”,所以也很习惯。
秦朔:是不是因为你一开始的服务对象是优质的学生,他们的违约率低、信用状况比较好,给了你很多信心?
唐宁:其实早期我们没有什么
数据,当时看的都是说是不是学生干部,是不是爱心献血,是不是学习成绩好,等等这些。现在来讲有了很多方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
数据,加上我们自己近十年的普惠
金融创新实践,积累了上百万的
交易信息。这是非常非常宝贵的。
1">2">3"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