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P2P · 正文
为何全世界的P2P仅中国出现骗局
2015-12-14 10:02 传媒中国 彭琳 1
摘要“P2P”10年前开始自英美兴起,多年来在
全球各地生根。但奇怪的是,在英美地区,无论是地区性的小型P2P,还是年
交易额数十亿
美元的
上市公司Lending club,都并没有出现骗局。中国的P2P是怎么回事?然而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那些“P2P骗局”,一开始就是骗局,一开始就不是P2P。

许多国内投资人一想到“跑路“就会联想到P2P,虽然P2P行业本身存在很多弊端,但是不难发现,国外的很多地区的网贷行业并没有像我国这样出现如此多的骗局,这究竟暗藏着什么玄机?
全世界的P2P只有中国出现骗局
内地方兴未艾的互联网
金融大潮中最尴尬的一件事,大概要数在过去两年暴风式生长的P2P平台,最近关键字从“高回报”变成了“骗局”。员工数万、上过央视、号称
交易额逾750亿元之巨的e租宝,昨天成了最新一家因经营规范问题被调查的
机构,有媒体甚至统计过,仅过去一个月被曝光违规、卷款潜逃的P2P平台已达数十家。
“P2P”(peer to peer)概念10年前开始自英美兴起,主要是指个人对个人的“点对点”小额贷款,多年来在
全球各地生根。但奇怪的是,在英美地区,无论是地区性的小型P2P,还是年
交易额数十亿
美元的
上市公司Lending club,都并没有出现骗局。中国的P2P是怎么回事?笔者过去两周在香港出席了“香港创客节”和Finnovaisa等国际性互联网
金融论坛,来自
全球的
机构代表对于中国P2P平台大量违规、“跑路”的案件也纷纷表示大惑不解。
然而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那些“P2P骗局”,一开始就是骗局,一开始就不是P2P。
内地广大的
投资者对于P2P有几个相当离谱的误解,其一就是以为P2P是
金融机构,其中涉及复杂的理财产品结构。然而如上所述,P2P的概念事实上很简单,也不涉及结构性
金融产品。两个互联网
金融论坛的演讲嘉宾之一、香港唯一的一家以房产作抵押的网上P2P贷款平台步步联贷创始人张郑芬指出,P2P网贷平台应当是贷款人和借款人获取和匹配信息的平台,本身不能吸纳存款。
以房产抵押为主的运作模式是自身持有放债人牌照,借出贷款产生债权,贷款人以房产抵押,公司再将债权的所有权与
收益转让给
投资者也就是真正出钱的“贷款人”。任何贷款都会有
风险,有坏账,但是这只是贷款违约的
风险,P2P平台本身作为中介,不会也不该欠债”,她强调,作为中介平台最重要是向借贷双方提供资金和项目的清楚信息,“假如出现违约,就可以拍卖作为抵押的房产。
作为中介
机构,一家P2P平台自身获取的收入应当仅仅是服务费。然而号称以“
融资租赁”模式产生债权,并转让给
投资者的e租宝,平台疯狂
融资逾700亿元人民币,宣称用以购买承租人指定的优质资产,但
投资者并不知道自己的钱其实怎么用。尽管业内早已多次指出
融资租赁
收益仅8%左右,却为
投资者提供13%的年化项目
收益,加上其扩张规模、天价广告等等疯狂烧钱,成本
收益显然错位,无奈
投资者依然在高回报面前失去了理性。
投资者们对P2P骗局的另一个误解,就是认为网上P2P是新兴事物,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些还不够规范。然而事实很残酷,接受笔者采访的P2P业内人士均指出,过往出现的各种P2P骗局,一开始就是披着“互联网
金融”外衣来圈钱的庞氏骗局,绝对不是“不够规范”、“
风控不足”、“经营不善”可以概括的。
即便不谈成熟
市场,香港整体互联网
金融的发展比内地还要初级,公司数量屈指可数,同样没有任何P2P方面的监管体系,可是也没有任何类似平台发生过事故,传统的经营小型贷款、个人贷款为主业的过千家财务公司也从未出现过“骗局”、“跑路”。
另一家由花旗
银行前高层Mukesh Bubna创办的网贷平台Monexo则更为简单,甚至没有向政府申请放债人牌照,形式更像一个 “网店”,只要年满21岁持有香港身份证便可开户,要有本地
银行账户。然后平台将借款人“信贷评级”分为8级,贷款利息从7厘到20厘不等的各个项目“上架”后供合资格的放贷人士参与“选购”,贷款通过第三方
信托账户从放贷人转至借款人。平台的收入仅是服务费,向借款人和放贷人收取相当于贷款额分别2.5%及1.5%的费用。
业内人士指出,P2P平台借贷是否安全,与其说取决于监管的完备,不如说取决于各种信息联网的透明和完备程度。例如在香港,统一的征信系统囊括了全港大部分居民的各类贷款记录,在监管
机构指引下,借款人难以取得超过其还款能力的贷款,降低了违约的可能性。同时香港的一二手物业买卖、抵押、拍卖等等流程都十分高效及透明,律师全程参与其中服务,几乎不可能出现虚假买卖或是虚假抵押的情况。
香港各家P2P平台强调的都是同一个理念——“透明度”。与内地经营同类平台需要大量的尽职调查工作相比,在香港经营P2P甚至不用设专门的人员做调查,只要上网查询资料就足够了。
业界人士表示,内地
投资者近来出现的对P2P平台的另一个误解,就是认为“P2P就是骗局”。尽管内地披着P2P外衣的圈钱骗局层出不穷,甚至有研究称1/3的P2P平台都是骗钱,但P2P行业并不会因为骗局的
风险而走向没落,相反,以P2P为代表的在互联网便利条件下进一步兴盛的私人借贷或民间
融资,根本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即便在作为亚太区
融资中心的香港,传统
金融体系对于个人贷款、小额贷款依然是难以满足的。对于贷款人而言,目前物业抵押给
银行仅能贷款相当于市值50%,因为政府正在调控房地产
市场,而传统放贷的财务公司用自有资金放贷因此利息高昂,在内地已可被归入高利贷范畴。对于并非企业,富豪的普通个人和家庭而言,闲置资金除了存
银行、买
基金股票 之外,原本也并没有通过放贷来获取较高
收益的渠道。
成长中的P2P
机构则填补了这一块空白,大大降低了个人借贷的成本,同时能为资金有限,达不到
银行“高
净值客户”门槛的普通
投资者提供较高回报的投资渠道,即便还仅在初步阶段,但也已经开始成为了
银行私人贷款业务的强劲对手。一位不愿具名的本地小型
银行产品部主管表示,网贷平台业务更灵活、成本更低,目前已经对个人贷款和物业抵押贷款生意造成了一定影响,涉及要在
银行存放资金的业务则暂不受影响,但不排除P2P普及后未来会给
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竞争。
除了本地
市场之外,新兴的香港P2P平台也已发现了内地境外投资的需求。Mukesh Bubna表示,现在政府支持互联网
金融的发展,监管环境比较开放,除了目前的几家外不少公司都在筹备P2P网贷业务,不少也希望打入内地
市场。张郑芬则透露,公司目前已有不少贷款来自内地来港的资金,在短期内两地
投资者的比例已经达到1:1,未来相信内地
投资者会占比更高。
作为P2P信息中介平台来讲,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长期的发展,只求一时之利的平台最终都会走向灭亡。我国监管政策的空缺虽然是行业乱象的主要原因,但是行业的自律对行业的良性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未来的网贷行业
市场非常广阔,所以只有那些自律性强,安全稳健的平台才能成为行业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