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中国政府官员、商业领袖、媒体和利益相关者讲述他的普惠金融理想。有着绝对数量贫民和留守妇女的中国是尤努斯心目中复制格莱珉模式的绝佳样本。

这个头发花白、年届75岁的老人之前从未想过,他的小额贷款规划会发展成一个为全世界800多万穷人服务的银行,也没有想到他会在另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如此被“哄抢”。 “我最初做这个事只是想帮助几个饥民,把自己从负疚感中解脱出来”。坐在我对面、着一身传统孟加拉长袍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告诉我,格莱珉计划是他一时冲动的产物。 尤努斯起身和坐下的动作显得有些缓慢和吃力,出门需要带随行医生。但那些由于小额贷款而生存下去的人,那些从中看到脱贫与发展希望的人已经不允许他止步:他是“穷人的银行家”。只要一有召唤,他就会全世界各处飞,近几年每年都要来中国。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中国政府官员、商业领袖、媒体和利益相关者讲述他的普惠金融理想。有着绝对数量贫民和留守妇女的中国是尤努斯心目中复制格莱珉模式的绝佳样本。 但每次来到中国,尤努斯遇到最多的就是有很多P2P老板拉着他问:我的生意怎么做才能成功?之后便要求一起合张影。 追寻尤努斯,更像是一种仪式。尤努斯的试验在中国远远谈不上成功,不过他和他的伙伴仍在努力。 1974年,孟加拉陷入饥馑。尤努斯任教的吉大港大学校园外街道上,每天都有人饿死。尤努斯再也无法安心待在教室里了。“我所教授的经济理论对周遭生活没有任何的反映,我怎么能以经济学的名义继续给我的学生讲述虚幻的故事呢?”尤努斯说。 他走进校园附近的乔布拉村,寻找解决饥饿的方法。1976年一天,他和同事拉提菲(Latifee)教授在村里看到一个女人,光着脚蹲在家门口的泥地上。她的双膝紧紧夹着一只做了一半的竹凳,生了茧的双手飞快地编织着竹条。 他们前去和女人打招呼。她却面容紧张,低声回答:“家里没人。” 尤努斯用本地方言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她才稍稍安下心来。女人叫苏菲亚(Sufiya),21岁,每天的生计是花5塔卡(相当于22美分)从中人那里买回竹条,编成竹凳后再以5塔卡50波沙(24美分)的价格卖回给他们,相当于是还债。她每天赚取50波沙(2美分)差价,用来维持这个有着三个孩子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