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理财工具 · 正文
征信
市场避不开的“三重门”,未来机会在七个领域
2015-10-28 10:51 钛媒体 HZ002 1
摘要如果纯征信
市场已经没有机会给创业公司了,那么征信行业初创公司的机会会在哪?在此逐一探讨
数据公司、
风控模型、
风控信息化系统、反欺诈、资产处置、贷款业务、资产
证券化的各个方向可能性和
市场空间。

市场避不开的“三重门”,未来机会在七个领域" />
互联网
金融乃时下最大创业风口之一,各类互联网
金融公司应运而生,近3000家P2P公司,若干一年三轮
融资的大学生分期公司等等。作为火热的P2P信贷及消费分期贷款的基础设施——个人征信和
风控行业,也因为近千亿的未来空间以及大
数据征信,云
风控等概念被视为下一个风口。
然而,通过对比美、日、中三国征信
市场的发展过程和最终格局,我认为中国大
数据征信和
风控市场将面临
市场化空间仅数百亿、公办
机构主导、牌照征信公司垄断剩余
市场等问题,没有空间留给创业公司做大的机会,纯征信或
风控创业公司只有从工具转型切入具体业务才有做大的可能。
互联网对于征信产业的改变
互联网对征信行业的改变,我认为只有效率的提升,而没有改变原有的商业逻辑及商业模型。
传统征信产业链由
数据公司、征信公司及征信使用方三者构成。这其中,
数据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独特
数据源的掌控和挖掘能力,而征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则在于
数据源完整度,
数据覆盖人群完整性以及
数据的分析画像能力。
从逻辑上推演,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新的
数据纬度,也改变了
数据采集的方式。
但这两点只是增加了
数据公司的
数据源,或提升了获取
数据的效率,并没有实质改变其采集并销售
数据的本质模型。
对于征信公司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大
数据公司,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上的变化也无法重构征信公司核心的
数据清洗,挖掘及画像的核心环节。而对于征信使用方而言,互联网的出现,则有可能增加了自身直接采集
数据能力及
风控的能力,降低对前面两者的需求。
总体而言,我认为互联网会提升征信产业的整体效率,但不会改变征信企业的本质模式。因而,可以用海外美日欧征信
市场的发展历程来推测未来国内征信产业的发展。
征信
市场避不开的“三重门”
第一重门:
市场规模有限。
美、日及欧洲国家等成熟征信
市场成熟规模仅60到650亿人民币。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纯征信或
风控的总体
市场不大,最发达的美国征信
市场也仅约650亿人民币的年收入规模。
一个国家的征信
市场大小取决于政府设定的运营结构,有私营企业(以美国为代表),纯公办企业(以法国为代表)和公司混合(以日本为代表)三种结构,运营主体越
市场化,则
市场规模越大。
这其中,
市场规模最大的是第一种结构。以美国为例,三大个人征信公司Experian, Equifax 和Trans Unio
n 2013年总年收入约在83亿
美元,最大垄断企业征信公司Dun Bradstreet 2012年收入为16.63亿元,最大
风控模型公司FICO在2013年收入约为7.43亿元——这5家公司年总收入约为107亿
美元。假设这五大公司70%收入源于美国
市场,则它们美国
市场收入约为75亿
美元。
至于第二、第三种结构,产值最大的日本
市场,规模也仅在10亿
美元及以下。
第二重门:
市场机构空间小。
中国征信
市场结构与日本相似,以公办征信
机构为主,
市场机构为辅,
央行征信中心垄断大部分
市场,留给
市场机构的空间很小。
中国征信
市场体系现在是以公办的
央行征信中心及地方征信
机构为主体,辅以
市场化的商业征信
机构。从1980年末至今,先后经历了起步、搭建征信平台、
央行主导统筹等数个阶段。

2015年1月5日人民
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
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择时发放第一批牌照。至今,除
央行主导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外,还有50多家社会征信
机构和80家信用评级
机构。
2015年1月5日人民
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
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择时发放第一批牌照。至今,除
央行主导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外,还有50多家社会征信
机构和80家信用评级
机构。
在
央行开放个人征信牌照前,2015年国内征信
市场规模预计约60亿元。
央行征信中心
市场占比接近70%,短期留给
市场机构空间十分狭小,20亿元空间。美国征信
市场从1980经历信息化到2010年寡头垄断
市场格局稳定,收入进入百亿
美元规模,历近30年。算上技术加速的因素,假设年均增长22%,可以合理预期中国也需要15年才达
市场千亿的阶段。
第三重门:牌照公司激烈竞争,创业公司生存不易。
牌照征信公司依托牌照赋予的
融资能力及
数据源权利做大,但做大的空间取决于
央行征信中心的开放程度,而初创纯
数据征信公司没有做大的空间。
假设未来
市场机构能占比30%的
市场份额,2020年前新增百亿的
市场给新增的牌照公司争夺。但如果
央行不将
数据与牌照公司共享,后者将无法低成本最核心的全
银行信贷
数据,只能从
央行购买,且无法在短时间内推出比
央行征信中心更有效的征信产品,只能做辅助作用。
牌照第一批发放8家,后续未知。若后续继续发放多个牌照,则个人征信
市场会加剧现在以牌照
融资,跑马圈地收购团队和小型征信公司的局面。未来征信行业将面临
数据同质化、产品同质化、
价格战的问题,甚至互联网免费的思路,降低行业整体产值。
与之相比,纯
数据征信的创业公司,无论在
融资、独特
数据源、团队方面都不占优势,但面临的
市场竞争也同样激烈。而且,因为没有征信牌照,征信创业公司无法合法的去获取核心
数据,比如
银行信贷
数据或者运营商,公安局的隐私
数据;也无法以牌照去
融资收购其他征信公司,资金上毫无优势。因而,我不认为初创公司能在征信领域发展壮大,成为未来的寡头之一。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