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taUFO,11点11分,黑白校园,刻桌,课程格子,超级课程表,KIND,GeGe,乌鸦,酷岔……这一大长串名字恐怕熟悉的人不多,但他们正是眼下最热的校园社交APP。 这些APP的创业者们既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人网持续衰落,取而代之成为校园社交No.1的机会近在眼前,焦虑的是这条跑道上挤满了各个年龄阶层的创业者,如何先打败这些竞争对手、稳定仅次于人人网的老二位置,就成为最紧迫的问题。 跑道里都是车 21点55,北京,“匹配倒计时”的通知由tataUFO服务器发出,瞬间抵达东西南北,全国高校160万部手机先后屏幕一闪,信号清晰准确:再过5分钟,10点邂逅的活动即将开始。 一个小时后,再往南,杭州,11点11分的匹配对聊由“11点11分”系统牵引,80万同校、同城异性,将在算法的推荐下,有11分11秒的字句传情——时间可以更长,只要打动对方。 这时候,晚间的课程早已结束,哪怕有好学不倦的学霸,图书馆也已响铃熄灯。夜晚的热闹才刚刚开始,来自tataUFO,来自“11点11分”,也来自切换到匿名模式下的“黑白校园”,甚至是白天当做课程表的“课程格子”和“超级课程表”。黑夜不再给人黑色的眼睛,手机带来了双目范围内的“数据显示,人人网拥有2.25亿激活用户,2015年第一季度月独立登陆用户为4600万。比起目前用户数量1500万的课程格子——后起之秀里有最多的用户数,人人网领先优势明显,更何况以工具切入的课程格子,社交转换率到底有多少?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关于人人网的减速,前员工杨泱认为是在2011年错失了“微信”这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在那一年,PC端的人人已经无限逼近QQ,社区活跃,交流顺畅。但在智能手机汹涌而来的情况下,人人的手机版体验太差,上市冲业绩的人人大举推行游戏,相较于他们模仿的对象——Facebook,人人显得动作急切而且目光短浅。早在2006年,Facebook走出校园时,便将媒体接口打通,因为毕业而失去学校强关系的用户,照样会因为媒体而留存下来。但人人只是收获了上市时的风光,其后便每况愈下。 如今面对媒体,人人方面的说法是:“人人网的覆盖人群是有核心区间和辐射区间的,核心区间就是以在校学生为主,学生毕业之后因为同学情感纽带会使得他们还会继续使用人人网,但频率和热度肯定会不同,就属于辐射区间了。”说辞言不由衷,却又无可奈何。 前员工杨泱正是现'11点11分"的创始人,人人的没落让他看到了市场的机会。至少在“微信是通讯工具,交易切入,微求为代表的社区不温不火。 需求的另外一种是异性吸引,但这种需求更强调场景,正如”请吃饭“创始人赵刚强所说:“异性是最吸引人的场景。” 这也决定了校园社交匿名制和实名制的分流。匿名社区场景表达需求释放得更为彻底,外延型关系圈影响更广,用户积累更快,大部分项目,喜欢以此切入,但等待他们的,将是优质用户不易沉淀的难题;实名社区场景天然有“礼仪”要求,用户质量更高,但内敛型关系圈下,数量积累缓慢且依赖于活动运营。2012年上线的tataUFO,3年来累积160多万用户,还需要不断依靠线下的“荧光跑”活动来实现品牌影响和用户导流。 竞争激烈,跑道不够宽 如果不是有人离去,人们可能会忽略“跑道是否够宽?” 据公开资料,这个市场有3000万用户,但比数字更具诱惑的是,这还将是一个垂直入口,市场的潜力、延伸开去的想象空间,使得一批又一批创业者蜂拥而入,众声喧哗,多音复义。 喧哗与骚动的背后,是低门槛问题。每一个涌入者都以为自己可以快速累积用户,完成市场抢占,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上线于2014年的刻桌通过匿名爆料吐槽切入校园社交,本以为高校学生时间多,爆发点足,但在累积到80万用户的时候,还是选择了转型。“最后发现高校学生时间挺有限的,越好的学校越是如此,而且90后,特别是95后这一代人思想更自我,个性更强。”徐舒告诉资本的天使投资。 此外,关于跑道的宽度,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本因素的影响。资本的投资人林颖表示:“我们投社交软件,模式方向上想要寻找哪些通过真正的模式创新,重塑了社交关系,或者把线下存在的强社交需求通过某种社交形式反映到线上来。现在很多的社交创业项目,都在做一些形式上的微创新,这样的新意可以初期短暂吸引用户,但是如果没有在社交关系、社交机制上做本质创新和改进,给用户带来社交变革体验;或者是没有极强的运营能力,能保证不断产生好的内容,是很难留住用户的。” 但从根本上来说,跑道的宽度只是决定创业这场马拉松里的第1、2公里的排名,正如市场前景,都空间很大。郑玹宇2006年入学北大,同学多为80后,月均生活费800元。但到2011年,当他3年兵役结束再次回到学校,同学已经换成了90后,他们的月均生活费,提高到了2000元。更让他感到明显不同的是:“90后有更多接触社会和职场的机会,他们在工作前就已经经历过好几次实习,不再会有80后从学校到职场的落差。经济上也更加过渡自然,毕竟工作后的90后,能够支配的月资金也接近2000元。”他相信困扰校园社交的毕业留存问题将因此解决,演说时还用手在空中缓缓平滑——表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将更加顺畅自然,而校园社交也可以将触角延伸到社交领域的下游。 当然,社交红利还在于产生的大数据。无论是关于个人信息的,还是基于个人行为的兴趣和喜好,都能够在广告、招聘、O2O服务,电商等领域实现盈利,如果一切顺畅的话,这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垂直入口。 然而,没有谁敢打包票。至少目前来看,这场校园社交卡位战里,首先得跑出一个老二来。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