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并购,新三板的热潮,让
投行的“游戏”变得越来越好玩,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充电和自我增值,提高在
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和对行业
市场的理解能力。“
资本为王”的时代,在这些
投行从业者们看来,投资
银行崭新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

牛市中的并购玩家们:“游戏”变得越来越好玩" />
5月刚过,王宇就已经完成了自己全年的业绩任务。这位大型券商投资
银行部TMT总监感慨:“没想到
市场会起来这么快,因为赶上
牛市,并购越来越多,所以很快就完成了全年任务。”
一切都归功于他最近做的一单项目。他帮助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收购了一家数字营销企业,并购涉及金额13亿元,占了他从去年到今年规定任务量的一大半,所以能这么快完成任务。
超额完成任务的故事从去年冬天就有了迹象。那时,王宇陪着这家
上市公司老板跑客户,安排与各种有概念的并购标的公司见面。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王宇每天换一个城市、每天跑很多场,终于找到合适的标的公司。
牛市的火爆,传统企业转型的迫切需求,都在为
投行人带来更多的“掘金”机遇。一家
银行系大型券商总经理助理吴立和某大型券商的高级经理张华也是这一波
牛市浪潮中从事并购的
投行人员,也着实感受到了
行情向好带来的生意机会,他们形容自己的状态就像“打了鸡血一般”。
除了并购,新三板的热潮,让
投行的“游戏”变得越来越好玩,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充电和自我增值,提高在
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和对行业
市场的理解能力。“
资本为王”的时代,在这些
投行从业者们看来,投资
银行崭新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
概念标的“玩法”
王宇辅导并购的一家企业,吴立也接触过。
那是在2013年,吴立翻看这家公司的财报发现,“公司处于亏钱状态,前十名股东中全部是
基金公司”。在当时的
资本市场,常见的情况是,
上市公司将转型想法提前告诉研究员和
基金公司,让他们“埋伏”进来,之后再通过题材炒作,股价抬高之后,
上市公司就可以买很多公司,资产注入后“虚”就变成了“实”。
“我们给这家公司老板做的方案是快速定增,不过他认为这对企业的帮助太间接,没有采纳。”吴立说。
那是
熊市的做法。
牛市,让原本很复杂的并购成为企业最直接的
融资方式。
“
牛市的时候,资金太多了,根本不用
机构帮忙哄抬,
上市公司股价都会涨得很高。”吴立说,股价高企之后,为防止泡沫破裂,常规做法是定向增发或重组,重组注入资产进去之后有业绩预期,通常比定向增发见效快,最后这位老板选择了重组。
重组的方向成为关键,最开始这位老板还在考虑收购传统企业,去年3月,他决定放弃传统业务,全力转型数字营销,半年后成功收购了第一家数字营销公司。尝到一点甜头后,老板的“胃口”越来越大,仍在陆陆续续接触类似的标的公司,王宇就是在此时介入到了这个案子里。他的团队给老板介绍了一家上亿规模的数字营销公司,老板毫无犹豫地“啃”下了。
互联网营销是现在
市场上热逐的新兴行业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医药、新能源、军工等等,这些行业都有一些共性,那便是概念好、热度高、成长空间大。
上市公司对这些概念好的标的公司乐此不疲,因为只要标的公司概念好,
上市公司就会以此讲故事,有股民愿意买单,就能在股市上赚钱。因此,现在
投行从业者给
上市公司推荐标的,考虑的都是
市场“热点”,而不是与
上市公司主业关联度等的问题。
王宇的另外一位客户是做LED灯封装的传统
上市公司的老总。这家
上市公司最初是并购了其做LED灯的客户公司,想做垂直整合,慢慢发现生产的LED灯卖给了做灯箱的公司,这位老总又买了做灯箱的公司,后来发现做灯箱公司的客户都是做户外广告的,于是这位老板又想去收购做户外广告的公司,买了一轮之后发现,
二级市场反映并不是很好。
王宇劝这位老总说,“现在传统媒体不景气,如果做户外广告,还不如跨一步做互联网广告。”两人一拍即合。
在当前,
投行从业者最热衷于给
上市公司推介互联网公司的“标的”。在他们看来,新能源、军工、医药这些领域,尽管热门,但国内这类标的大多还是制造业,只是穿上了一层热门概念的外衣。而互联网公司如游戏、数字营销等,属于轻资产公司,靠的是技术、创意或者商业模式。特别是数字营销公司,以toB的业务为主,相对稳定。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这种并购玩法里面充满了泡沫,对股民投资有一定
风险,“股民在泡沫中跳舞”这一说法真实地反映了这种
市场状态。
传统企业转型后,对于并购标的公司的管理是个难题,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资产就是团队,一旦锁定期结束,如何激励团队持续的服务,是所有跨界并购所面临的难题。许多
上市公司都在探索其中的道路,
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做天使投资,与外部
基金合作设立投资
基金,再加上
上市公司自身的并购,构成转型的
上市公司三位一体的发展
策略,是其中部分
上市探索出来的道路。“虽然有部分
上市公司的老总是真心想做好市值管理,但玩概念的公司也有不少,例如那些换个名字或发个公告就停涨便是明显的纯炒概念;股民要看并购能不能落地、业绩能不能落地以防受骗,有些公司第一年承诺几十" 万业绩,第二年就马上承诺几千" 万业绩,这种
风险也是很高的。”吴立说。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