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当代艺术史家乔纳森·克拉里从手机的“睡眠模式”中挖掘出了一个正在逐渐失去睡眠的世界:“睡眠模式”使手机超越了关机/开机的逻辑,在不睡觉成为常态的时代,没有什么能够彻底关机,人也不存在真正的休息状态。
克拉里指出现代社会里时间感的毁灭:一切有节奏韵律的、绵延的时间感都被消灭了,白天与黑夜、工作与休闲、公共与私人间的界限被抹除,朝向未来的纽带也被切断,一切都是当下。这个星球被重新想象成为一个永不停歇的工作场所,或一家永不打烊的商场。
说到睡眠的流失,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加班狗”们的调侃。工作本身带来的加班和变相加班直接侵占了人们的睡眠时间;工作之外,生存困局和绩效压力,使得现代人对于娱乐休闲有着比补偿性反弹更为激烈的渴求。机器永不关机,用户持续亢奋。在一个个不眠的黑夜里,网站得到了UV,用户完成了娱乐,只有睡眠不声不响做了牺牲品。
“晚睡强迫症”与“努力虚荣心”
随着工作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在大学生、自由撰稿人、插画画手等时间安排较为宽松的人群中,悄悄流行着“晚睡强迫症”。有豆瓣网友发文自述晚睡强迫症“病史”,其中有一句戳到了许多夜猫子的痛处:“很多人认为晚上工作效率好,实际从凌晨正点熬到五点,效率完全不如早上七点到十二点……也别说什么晚上灵感多容易集中精力,罗琳的创作大部分都是在爱丁堡一个小咖啡馆靠窗的位置完成的,那可是大白天人来人往车来车去难以集中精力的地方,你在半夜创作的东西能超越《哈利波特》?”
更有网友犀利指出:“别把晚睡当作勤奋。勤奋是一种在传统文化里被拔高到美德高度的特质。其实勤奋只是一种生存状态,是普通大众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奋斗方式。勤奋是很多人晚睡拖延症的心理根源,我们都过分强调勤奋,往往轻视方法的正确和时间的使用效率。晚睡不证明你勤奋,而勤奋也不需要用晚睡来体现。”在“努力虚荣心”的维度上,晚睡与加班是如此相似。
向“睡足8小时”说不?睡足90分钟的倍数哈珀传播公司及其旗下电视节目奥普拉脱口秀音乐制作人Glen Rhodes著书探讨:什么才是符合我们自然天性的睡眠方式?他总说每天只需睡6个小时,甚至4个半小时就足够了。秘密并非缘于睡眠的质量,而在于睡眠的时间本身。
1个半小时、3个小时、4个半小时、6个小时、7个半小时,这些数字就是身体自然的生理需求;而“90分钟”,便是所谓的睡眠周期。一个只睡了四个睡眠周期(即6小时)的人,通常比那些睡了8至10小时但未完成(最后)一个睡眠周期的人,感觉休息更充分。当然,90分钟并非唯一精确的周期,每个人的睡眠周期时间长度有可能因人而异。
聪明地睡觉,赚更多的钱
Glen Rhodes的“睡眠周期”只是众多睡眠理论中的一支。无论哪种睡眠理论,其落点都是帮助人们寻找一种聪明地管理睡眠乃至合理化配置时间的方法,使工作量与睡眠时间、积累财富与保持健康不再成为一对对矛盾。
威胁身体健康、增加患病风险、积蓄负能量、实际工作效率低下、注意力减退、情绪容易失控……一宗宗熬夜之罪实乃老生常谈,就像自古流传的“磨刀不误砍柴工”,高质量睡眠可以使人以更好地状态在次日的工作中创造价值——道理谁都懂,但往往越浅显的道理就越知易行难。或许只有真正的聪明人,才能闯过“娱乐无底洞”、“晚睡强迫症”、“努力虚荣心”等重重关卡,在这个不睡觉的世界里捍卫科学的睡眠时间,精神抖擞地争取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