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又出事了?7月6日,《北京日报》报道了一位大爷被银行理财经理在离职前“杀熟”,遭遇“飞单”,百万储蓄下落不明的糟心事。今天,' 平安银行(' 000001,' 股吧)发声明称该报道核心事实失实。平安银行回应员工飞单事件
一边是北京日报,一边是平安银行,估计撕是撕不起来的。千错万错都是前银行经理违规操作,银行无非打算挽救一下形象。事已至此,融360小编相信小伙伴们更关心大爷那100万怎么就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有媒体解读:大爷遭遇了典型的银行“飞单”。所谓银行“飞单”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向投资者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从而获得高额佣金。在本事件中,大爷被以“高息理财”的名义挂上了有限合伙'私募基金的钩,才会莫名其妙成了一家公司的“股东”,百万“理财”投资难以撤回。
经此一事,估计小伙伴们又要吐槽“银行真差劲!”不过银行在用户中间口碑差,最大的原因可不是“飞单”,而是银行在日常业务中大面积铺开、无处不在的槽点。
1. 随时随地排长队:门面小,窗口少,如果赶上' target='_blank' >高峰期,“起步价”就是一两个小时。只想办个网银,却排着买国债的队。
2. 一言不合就收费:挂失,收费。补卡,收费。提现,收费。转账,收费。什么,转账失败了,哦。还是要收费。对了还有年费、短信通知费……都进门了,不留下点银子就想走?我就是要收费,你咬我呀。
3. 出事不管太恶心:你的钱在我这里丢了,你竟敢说和我有关?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来敲诈的!来人呐,这个刁民想害朕……什么,你说你是无辜的?证明给朕看!
跑趟银行心里苦,出来难免嘴巴毒。融360小编已经听过太多小伙伴吐槽银行闲置的服务窗口、亢奋的收费热情、狰狞的“微笑”服务、纠纷中的流氓做派和人渣嘴脸。“银行”二字成了炸弹的引信、狼人的月亮,总能激发小伙伴们旺盛的攻击欲望。
但是,融360小编还是要冒死说一句:对于银行,我们并不能翻个白眼然后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才真正成为了“准受害者”。不想成为银行的“受害者”,就不能厌恶地逃离银行,而是要积极了解银行,了解它的索赔流程、理财产品等专业常识。
总觉得银行该死,是不是我们的打开方式不对?除了正在被大力整改的“乱收费”问题,目前对银行的怨言集中产生在挂失、补卡、索赔等过程中,而这些业务本身就处于纠纷高发区。但环顾四周,银行毕竟安全,而且,随着本金的积累,我们将可以借力高级理财经理;跨过一个个投资门槛,不断解锁风险低、收益也不错的正牌银行理财产品。
就算你还是打算高冷转身,不想了解银行的任何业务,但是伙伴们,想想亲爹亲妈,他们的钱估计都存在银行吧。在北京大爷的这个事件中,大爷就是因为与理财经理培养了长期稳固的信任关系,才不幸成为了被放长线钓起来的大鱼。
如果某一天,某位居心叵测的“银行经理”忽然成了你家的座上宾,成了帮你父母赚过几笔钱、因而也被他们认作“干闺女”、“干儿子”的座上宾,当他们开始伸出魔爪,蛊惑你爸妈把毕生积蓄投进另一个“飞单”里,如果你缺乏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了解,如果你也不懂“有限合伙私募基金”是什么鬼,怎么能当面拆穿心怀不轨的大骗子,怎么能向爹妈证明你这个亲生骨肉没白养,怎么能避免老人家受骗后羞愤终生?
在银行里忍受的憋屈,算不上受害。一旦我们或家人因为不懂银行而有坑看不到,傻傻往里跳,我们才真正成为了无助又无力的受害者。更何况,所谓“逃离银行”其实是个伪命题,储蓄也好,理财也罢,无论你在钱这个问题上怎么重新站队,终究都跳不出' 银行业的“朋友圈”。鉴于现状,我们只好做好觉悟,准备着与银行常来常往、死缠烂打,至死方休吧。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大爷百万储蓄遭银行飞单 我们拒绝做银行的受害者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