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所有A股的并购非常注重于对股价的影响,产业来讲是
交易完成之后整合才真正开始的,在中国更注重于对A股的影响。所以,如果有的企业能够兼顾于这种产业链,是很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证券劳志明:并购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
(图为华泰联合
证券并购部执行董事劳志明)
2014年12月2日至12月4日,由清科集团举办的投资界年度会议周在北京柏悦酒店举行。在12月3日的“第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华泰联合
证券并购部执行董事劳志明在“并购风云:
资本角力并购
市场”环节的发言如下:
我们作为本土的
投行,参与了一些A股案例的操作,对于目前并购
市场,也有一些思考,现在目前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基于A股的特有环境,中国
上市公司钟情于并购在哪里,
上市公司为什么做并购。
第二,对当前比较火爆的并购有一个定性的认识,这些并购表现出来的形式,到底是基于
股票 市值性,还是基于产业逻辑的。
第三,后续包括证监会的发行制度,注册制对并购是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我们都有所思考。
第一个我跟大家交流一下,A股
上市公司为什么要做并购。并购是企业的行为,中国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火爆基本上都是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一定是跟股价有关系的,我们的观点是
上市公司这么钟情于并购,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从基本面的角度,A股
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
上市,真正的入门是行政审批逻辑的,并不是
市场化选择的逻辑。真正能卖到
资本市场,不是因为他的
股票 有价值,受到
投资者的追捧,更多是规范性没有问题,能够进入到审批。他的股价是由
市场决定的,有一些公司
上市之后就面临着转型,第一步能跨国证监会的关,第二步要接受
机构投资者的考验。基于此,原来偏传统,能够应付到审核的企业,在
资本市场表现不好,所以会进行一系列的转型,或者是投资,这样是服务于它的股价。
另外A股目前在
全球是最高的,这种高股价低
市盈率资产的
交易,最终会实现资产从非
上市到
上市的
证券化,这是有巨" 大商业利益的。在这个商业利益其实是构成了A股的并购是最直接的动力,会有一些政策的导向,环境比较宽松,或者有一些企业真正想通过并购去做大,去完善产业链。我觉得各方面的原因都有,而且是比较综合的,在中国也是比较有个性化。
另外对A股的并购有一个定性的判断,有人说现在目前的并购都是战略性的并购,我倒不这么想,我的观点,这一波并购还是基于股价作为最直接驱动力的财务并购。这里面有几个理由,第一个A股
市场并购的热点,跟
二级市场的热点是完全一样的,包括手游和影视,包括最近其他一些关于互联网,是跟
二级市场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所有的并购基本上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真正做战略性布局是很少的。
目前所有A股的并购非常注重于对股价的影响,产业来讲是
交易完成之后整合才真正开始的,在中国更注重于对A股的影响。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有的企业能够兼顾于这种产业链,我觉得都已经是很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第三,并购的行为,还是一个
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受政策的一些影响,但是并购这个链条其实主战场在
市场,所以政策对它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一般说
市场环境,通常等同于政策环境,这是不对的,
市场的环境主要是股市的环境和产业的环境。
注册制未来放开了,
上市都可以了,并购不会有那么大的空间,注册制会带来并购内在驱动的改变,但不会改变并购这种火热的程度。可能玩法会不一样,因为注册制之后,虽然企业都可以
上市了,但是IPO发行
价格,整个
市场的
市盈率一定是更接近于
市场化。基于并购这种私权领域,一对一的
交易,极有战略性的溢价和控股的溢价,成熟的
市场,并购
交易的
价格是远高于IPO的。如果并购有
价格的优势,无论是作为
投资者还是创投
机构,一定是优先选择并购的退出,这是成熟
市场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所以我觉得注册制真正实施,中国走向
市场,我觉得并购会更活跃,但是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
关于并购的模式我们也有思考,我个人的观点,一个投资的资金要想获利,无非是几个方面,第一个我们说是价值发现,也就是说买到比较便宜的东西,比如说反周期的操作。第二个是成长快,买到这个公司后期成长是非常好的。还有一种是流动的溢价,有所
套利。再加上
杠杆放大
风险和
收益,加
杠杆和
证券化只是投资最终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不应该是一个主流的商业模式。A股价值发现一概让利于
证券化的
套利。很多没有对企业做真正的成长性判断,主要判断企业的A股可行性,所以基于Pre- IPO惯性的思维,只要是
证券化就一定能挣钱,PE在IPO领域吃的是政策饭。
并购领域会有所不同,我理解的并购,我觉得还是应该回归
价值投资的本源,在并购这里面,资金由吃政策的饭,变为吃
市场的饭,协同和价值判断是重要的,绝对不是投资的全部。当前并购
基金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认为是有效性,只解决了定制的退出
通道,跟IPO的退出是有不同的,市值的退出其实是卖给老百姓的,老百姓在当前IPO情况下是一个非理性的,只要有
股票 就抢。并购的退出是通过协商的方式卖给
上市公司的,这是私权领域一对一的谈判,现在目前这种并购
基金,买了标的的退出已经存在问题,存在了什么问题,多数认为退出就赚钱,都是退出
基金找不到特别好的标的,价值判断能力比较弱。
后续定制
交易在真正
交易过程中也会有问题,因为
上市公司如果跟它绑定差异,以后要求折价,这个企业值十个亿,只能七个亿,要通过审批给
二级市场让利。作为
基金利益最大化的LP,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不卖给你这个公司,可以买给张三,他的出价更高,在这里面利益会有分歧。
本质是并购这种博弈,这种不确定性,跟确定性的定制退出
通道,这里面是有悖论,目前成立了很多的并购
基金,最根本的模式到底有没有效,我觉得是要经过时间考验。真正走到最后,一定是有能力,找到一些并购
基金更有前途,单纯谈退出的,在并购
市场化这些问题要仔细着一些。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