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海清FICC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8月23日,
央行进行14天逆' 回购寻量,8月24日,
央行进行900亿7天逆回购和500亿14天逆回购,中标
利率分别为2.25%和2.4%,均与上期持平。其中,14天逆回购为春节以来首次。8月23日以来,' 国债
期货大跌,长端
利率债明显回调,验证了我们“债市防陷阱”的观点。
我们认为,14天逆回购只是一个引子,并非问题的关键;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未来资金面是否长期紧平衡,特别是隔夜资金的可得性、波动性、
利率变化。
尽管
央行基准
利率是7天,但
市场的基准
利率却是隔夜,隔夜资金成本上行无异于'
加息,甚至引发“去
杠杆”循环,维持我们提出的“债市防陷阱”不变,长期看空债市。
市场对14天逆回购的解读截然相反
此次
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的背景较为特殊:一方面,目前仅为月末,而非季末或年末,16年以来没有因为月末开展14天逆回购的先例;另一方面,目前资金面偏紧,特别是隔夜资金可得性明显下降。
市场对于14天逆回购重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
一种观点认为,14天逆回购
利率高于7天逆回购,表明
央行有意提高
货币市场利率,提高加
杠杆的资金成本,是逼迫
市场去
杠杆的措施;
另一种观点认为,14天逆回购期限较长,有助' target='_blank' >于平滑
市场资金面波动,同时有助于降低
货币市场14天
利率,因此有利于债市。
我们认为,仅就目前的信息,无法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未来需要观察:
资金面是否长期紧平衡,这是最最重要的信号。在
利率市场化之后,
货币市场利率是
央行的操作目标;无论
央行进行何种操作,都只是实现
央行目标的过程,最终
货币市场利率变化的结果才是
央行的真正目的。
举个例子,
央行在2013年下半年进行的是逆回购、净投放资金,貌似
央行是在进行宽松操作,但实际结果是
利率的不断飙升。过程需要关注、但不是重点,结果才是重点。
我们认为,14天逆回购重启只是一个引子,隔夜
利率上行是债市最大的的
风险。
隔夜
利率上行是债市最大的
风险
我们认为,债市最大的
风险在于7天
利率不变,但隔夜
利率上行;或者隔夜资金的可得性下降、波动性上升,隔夜资金成本实质性上行。
央行隐含的政策
利率是7天
利率,但是
市场主要
交易品种却是隔夜,两者之间存在20-50BP的利差,这一现象实属中国特色。
我们看' 美国、欧洲、日本,各个国家1个月以内的各期限回购
利率——隔夜、7天、14天、1月回购
利率均基本相同。以欧洲为例,8月欧元
银行间拆借
利率均值隔夜-0.34%,7天-0.38%,14天-0.37%,1月-0.37%,各期限之间利差不超过5BP。
中国
央行基准
利率7天回购2.25%,但隔夜
利率却长期在2%,期限利差超过20BP。
从
市场成交看,随着套息息差的逐渐收窄,隔夜已经成为绝对的主导品种。
市场资金需求短期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图1 隔夜成交量大幅飙升,加<a href=]()
杠杆资金短期化明显" src="http://i0.hexunimg.cn/2016-08-25/185698447.jpg">
图1 隔夜成交量大幅飙升,加
杠杆资金短期化明显
1、从隔夜回购成交量看,2014年上半年隔夜成交量不到5000亿,而目前隔夜成交量高达2万亿以上;
2、从隔夜回购成交占比看,2014年上半年隔夜成交量占质押式回购的比重仅为70%,现在占比却高达90%。
央行的基准
利率是7天
利率,但
市场的基准
利率是隔夜
利率。
央行基准
利率2.25%,
市场却按照2%来进行操作,这是否表明过去资金面是否过于宽松了?
如果
央行有意降低隔夜资金的可得性,即使
央行维持7天和14天
利率不变,对
市场而言效果仍然等同于
加息。
为何欧美套息
交易不是主导?
我们在2014年撰写的《再造
央行4.0》一书中就提出过这一问题:在
利率市场化之后,
央行必须维持
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对平稳或窄幅区间波动,那么
市场参与者是否会借短买长、期限错配、套息
交易,将长期' 国债
利率拉平到隔夜
利率?
按照目前中国债市
投资者的逻辑,这种情况发生几乎是必然的。但是,我们看美国、欧洲
市场,却发现这种情况并未出现。以美国为例,美国隔夜
利率仅为0.4%,美国10年期国债
利率却高达1.6%,套息利差高达1.2%,而中国套息利差却不足1%。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2008年之后一直维持0
利率,而美国10年期国债在过去8年间一直维持1.4-4%的大幅区间波动,显然与中国
货币市场利率下降之后、迅速将套息利差抹平有极大区别。
难道欧美
债券投资者不知道有套息
交易这种“无
风险、高'
收益”的神器吗?
难道欧美债市比中国早发展数十年,欧美债市比中国大数倍,欧美的
债券投资者反而不如中国的
债券投资者精明么?
我们也曾经困惑了许久,在《再造
央行4.0》一书中我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债券投资固定
利率债券的
收益分为两部分,一是固定的票息,二是
债券价格变动导致的
资本利得。其中,票息确实是无
风险的,但是
资本利得既可能是
收益,也可能是
风险。
如果进行期限错配的资产,例如十年期国开债
收益率出现显著上行,则高
杠杆的期限错配将导致严重的
资本利得损失。
债券收益率向上波动的
风险随着
债券收益率的下降而逐渐增大,在长端
收益率与短期
利率的利差达到一定水平时,长端
债券与短'
期货币
市场利率的利差将不足以覆盖长端
债券收益率上行
风险,此时长端
债券收益率不会继续下降,期限
套利消失,达到均衡的利差水平。”
与中国相比,欧美的10年期国债
收益波动极大,欧美长端国债的高波动性导致套息
交易根本没法做。2008年之后,美国和欧洲
货币市场都是0零
利率,但美国10年期国债波动区间为1.4-4%,欧洲10年期国债
收益率波动区间为0-4%,而中国国债
收益率波动区间仅为2.5-4.5%,这还是在
货币市场利率高于2%的情况下。
套息
交易与加
杠杆密切相关,也与中国债市未来方向密切相关,下面重点讨论。

图2 美国期限利差远高于中国
警惕隔夜资金紧' target='_blank' >张引发“去
杠杆”循环
有观点认为,即使
央行提高了
利率,
杠杆交易也不会停止,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
加
杠杆是因为
市场预期未来长端
利率仍将继续下行,或者至少保持不变,同时长端
利率与短端
利率有期限利差。在长端
利率下行过程中,加
杠杆套息确实是“无
风险”的。
但是,随着加
杠杆套息的进行,短端
利率由于
央行控制基本不变,但长端
债券收益率不断下行,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套息空间收窄,甚至无法覆盖套息的其他成本;二是长端
债券利率上行可能性和空间越来越大,长端
债券存在极大的
利率风险。
当加
杠杆套息达到一定程度时,长端
债券收益率套息价值难以覆盖
利率上行
风险,此时加
杠杆也就停止。
杠杆水平进入稳定期,此时既没有加
杠杆,也没有去
杠杆,借隔夜只是维持已经进行的套息
交易。
去
杠杆有两种情况:一是长端
债券收益率上行,导致前期加
杠杆机构浮亏,因此被迫
止盈或
止损;二是
货币市场利率上行,导致加
杠杆套息成本提高,最终甚至出现负
收益,套息
交易者去
杠杆。
对于中国目前债市而言,最大的
风险在于隔夜资金的可得性降低、波动加大、成本提高,导致前期加
杠杆面临损失,从而被迫去
杠杆。
如果再叠加上长端债市
收益率上行,估值浮亏导致的
止损或
止盈,则长端上行幅度将更大。这一去
杠杆过程与2015年“股灾”有相同之处,即“
价格下跌-去
杠杆-
价格下跌-去
杠杆-……”循环。
回到此次债券收益率调整,我们认为14天逆回购重启只是引子,真正的风险是隔夜资金的持续紧张、可得性下降、波动性增强,导致套息交易的成本上升,甚至被迫去杠杆,引发“下跌-去杠杆”循环,这将给债市带来长期的调整压力。目前长端利率债风险高于收益,仍然维持“债市防陷阱”观点不变,长期看空债券市场。
作者:邓海清,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海清FICC频道
(责任编辑:陶海玲 HF003)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债市血案”真正元凶:隔夜资金紧张等于
加息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
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