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靖黄蓉这二位大侠,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像郭靖这种“穷小子”,与黄蓉相识之初,被黄蓉宰的一顿饭,你知道价值几何吗?
犹记得当时付账,黄蓉吃了郭靖十九两银子,据相关资料显示,黄蓉这顿饭吃掉了少则1.3万元,多则3万元人民币,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从此爱上这个傻小子。
虽然故事情节是虚造的,但是这真金白银却是真实的!
我国以银为币,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延至元、明、清渐入鼎盛。传统的中国白银货币,多以银锭、元宝、银锞及碎银等形式出现,以浇铸工艺制成。它们没有法定统一的重量成色标准,使用时常须另行称量验色。到了清代,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 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
自东汉以来黄金逐步退出流通,而盛行白银。银锭成为古代基础货币之一。隋唐以前称“银铤”、“银饼”、“银笏”,一般是长方条形、饼形和船形,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和储藏。
宋金时期称“银锭”,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元代时称“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此后“元宝”成了各式银锭的统称。到了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银锭在中国盛行了数百年,直至1933年“废两改元”才退出流通领域。
在宋朝,铜钱为钱本位,白银作为官银,由政府征收分发税收、军饷等,可兑换成铜钱流通。而铜钱与银两的换算,也随着朝代的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北宋宋初银钱兑换比为一两银兑一贯钱;到徽宗时一两银兑两贯钱;到南宋中期,则是一两银兑换三贯钱。而一贯钱,通常是1000文钱。
再看当时的米价。据文献记录,在宋代,米价波动也较大。“大抵东南土田美好,虽其饥馑之岁,亦有丰熟之地。比来诸郡,各自为谋,纵有余粮,不令出境。昨见十程之内,或一斗米粜五六十价,或八九十,或一百二三十,或二百二三十价。”可见,米价低廉之地,一斗米不过五六十文,昂贵之地则达二百多文,其差价高达3—4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银一直是国家控制的特种货币,受到严格管理。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200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白银的统购统销,不再办理白银的收购配售,至此白银市场全面开放。
银锭是中国特有的货币形态,是中国银两制的载体,在近代货币制度中居核心地位,是中华货币文化中的瑰宝。近几年来银锭日益受到关注,银锭的鉴赏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银锭子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啊,但是这东西虽好,怎么鉴定呢?
1、看银锭的颜色。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银锭的成色(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5%以上,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因此,民间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白银成色的总结,对于我们鉴定是否是真白银制作的银锭非常适用。
2、看银锭造形。我国历代对银锭的铸造及发行都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允许自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习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特别是从清代开始,银锭的器形更加多样,各省各地各有千秋,异曲同工。我国银锭的种类繁多,器型各异,是我国货币文化、货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都是十分典型的,也是藏友们收藏银锭的魅力所在。藏友们要把银锭的器型了解后,对无铭文的银锭才能断代。
汉代银锭的器形为饼状,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差不多;元代银锭的器形与宋出入不大,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中间内凹,多数元锭没有铭文;明代银锭的器形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清代到民国22年银锭退出货币领域始,银锭器形之杂,难以统计。但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型、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各省的器形因受文章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介绍了,喜爱银锭的泉友可购书学习。
3、看银锭铭文。各个历史时代银锭上的铭文都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联,与当时政府用银为货币的历史相一致,如汉代银锭铭文字少;唐代的银锭字开始多起来了;宋金银锭铭文较以前有了显著变化,用途也较广泛,很多银锭开始注明用途、地点、成色、匠人等铭文;元代用途进一步扩大,有了税课银徭役折银税等铭文。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银内容一般包括地点、时间、用途、重量、工匠、监铸押运官员等;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最大,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当时官银有委托银楼、银炉铸造的情况)都是官锭。
4、看银锭成型情况。各种银锭因铸造工艺的不同,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现在制假银锭,往往工艺与过去不一致,因此,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如果不是真银制假那更不相同。如一是五十两的双翅银锭,成型后双翅层次分明,宝气光亮;锭面中心常常有一个小凹,但将型模倾斜固定于一边的中心无凹状,这类器型底部和侧部一般有蜂窝状,又如锭面凸出无丝纹的银锭器形。
5、看银锭的重量和听其声音。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42克,宋为39克、元为36.6克,明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间,除大家常见的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伍拾俩的重量外,还有三十两、四十两的银锭,就是这些银锭中,还有多少钱,多少铢的铭文等。这是由白银作为称量货币的性质所决定的,但大家收藏的重量与当时的标准不符就要警觉。但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就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的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锭,五两以下为碎银,主要限于市场流通,补零等使用。因此目前市场上出现清代银锭有叁拾两、肆拾两、壹佰两,甚至两佰两以上的大锭,都应该是假锭,藏友们别好奇或认为捡到了出谱锭。
银锭鉴定请记住:凡蜂窝较深、较密、洞内圆润光亮,有回珠,有彩色光泽者(俗称金黄色的宝光)必是真银锭,银合金银锭一般没有上述特征,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可能是铅等假锭。银锭的底部和侧的蜂窝状大小、多少、深浅是鉴别真假银锭的又一重要依据。蜂窝状凡是自然形成的必然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人为制造的蜂窝状正好相反。小银锭可能会没有蜂窝,而五十两的大银锭肯定会有明显的蜂窝。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水倒入金属模具时,银水遇冷收缩产生气孔。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元宝专家刘振荣先生通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自然形成的气孔一般口大洞小,深浅不一。由于近几年造假者也在假银锭上伪造气孔,因此鉴定者一般还要观察气孔内部是否被自然氧化,有做旧的痕迹。由此也可判断银锭的年代。
讲了这么多,大家心里有谱了吧,古代大侠都是有钱人吧!(文/刘洁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任刚 HF008)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大侠都是有钱人 黄蓉宰郭靖一顿上万》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