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时间以来,信用债风险和违约事件频出,令债券市场风声鹤唳。
鉴于债券风险事件的发行人大多为民营企业,传导到市场上的结果就是投资者信心受挫,
甚至明星PPP企业也受到拖累。5月21日,' 东方园林(' 002310,' 股吧)原计划发行10亿元的债券最终只募得5000万元。5月24日,东方园林继续大跌8.74%,当日卖出席位前五全是机构,合计卖出4.9亿元。
监管人士接受《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民营企业出现债务风险,是融资趋紧背景下的个别事件,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个别风险事件经舆论放大,形成典型的负面反馈后反而成了恐慌性“踩踏”,进一步恶化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另据上述人士透露,针对已经违约的债券,监管层也在研究推进各种市场化、法制化的处置措施,正在探索违约债券特殊转让的交易机制,拟引入'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参与违约' 企业债务重组。此外,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也会做好监测、排查和预警。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级市场债券发行整体上稳中有增,整体好于去年总体情况。
今年1到4月份,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 公司债券6240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即信用债为4062亿元,同比增长41%。同期,' 银行间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为1.83万亿元,同比增长64%。
来自WIND数据显示,2018年1月1日至5月25日,共11家发行人的19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本金总额约171亿元。
陆陆续续有一些民营企业出现了突发性的风险事件,也令各界对民营企业风险担忧加剧,客观上造成了市场尤其对于民营企业发债的恐慌。
上交所有关人士表示,从宏观层面看,目前金融强监管下融资趋紧,而民营企业处于资金链的末端,抗风险能力弱,受到流动性趋紧的影响比较明显。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商业银行正在经历表外资产转入表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信用收缩,对民企现金流产生了较大压力。
负面反馈导致恶性循环
“今年的债券违约时间跟往年相比有很大区别,目前的风险事件不能脱离去杠杆、强监管的大背景,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这样的大环境。”证监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不少出现风险信号的民营企业,是由于其对新的融资环境、融资形势的不适应导致的。
据介绍,出现违约或者风险信号的民营企业,不一定是实际经营方面出现了“断崖式”下滑或者恶化,而是因为在货币比较宽松的时期,部分企业前期扩张较快。在强化去杠杆的监管之后,各种非标融资渠道被堵,融资较为困难,融资在债券到期时发生流动性危机。可以说,对于新的融资环境,民营企业均没有充分准备。
记者了解到,企业发债年限大多采用“3+2模式”,总共是五年,三年的时候回售。但很多民营企业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操作手法上,认为债券到期可以借新还旧或者通过非标渠道拿到过桥贷款。
结果事与愿违。“等债券到期的时候,发现根本借不到钱了,因此造成违约风险。”专业人士表示,这也说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不够敏感,战略调整不够及时,没有及时地处置资产、缩表、回笼现金。据悉,今年1到4月份爆发的风险事件,大多是属于缩表、回笼资金反应不够快,使企业陷入极大被动。
“企业出现风险信号之后,舆论关注报道,造成市场发行困难,媒体进一步跟进,形成典型的恶性循环的负面反馈,最终导致‘踩踏’。”专业人士表示。
记者也注意到,近期发生一系列信用债违约事件后,一些民营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出现滞销。上交所有关负责人认为,近期发生的一些违约事件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一定影响,形成了恐慌情绪,使得投资者非理性地拒绝信用债,尤其是民营企业信用债。
另据记者了解,不仅是民营企业,这种市场上的“踩踏”甚至已经波及到了一些国企。
不可否认的是,近期发生信用违约的民营企业,部分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上交所有关人士总结违约民营企业的四类情形:有的民营企业自身财务杠杆过高,对外投资风格过于激进;有的债务结构不合理;有的没有管理好企业的债务期限,出现了债券、债务集中到期的现象;还有一些则是企业规范运作出现了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民营企业信用债违约,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上述上交所人士如是表示。
“民营企业应该主动调整,适应金融监管趋严大环境下的融资新形势。”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新形势下,发行人应主动调整融资的策略、杠杆的策略、举债的策略,主动去处置资产、主动缩表回笼现金。
国务院副总理' target='_blank' >刘鹤5月15日出席全国政协“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时强调,“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制约、心理引导和全覆盖的监管机制,使全社会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此前,沪深交易所分别下发了公司债券存续期信用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债券受托管理人对债券风险进行持续监测、上报。
结合上报数据和监管层掌握的情况,可以判断,如果未来市场宏观环境不发生改变,年内可能还会有信用风险现象发生。即便如此,预计信用债违约率也会远低于银行贷款的不良率,整体形势可控。
(责任编辑:邱光龙 HF056)想了解更多关于《监管层:债券一级市场发行稳中有增 负面反馈对民企不公平》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