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监会又喊话了。针对近期市场对' 股票 发行注册制的误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日前表示,“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步到位,对' 新股发行节奏和价格不会一下子放开,不会造成新股大规模扩容。”
晚了。如果早这么明确一下,市场不会跌这么狠。
但也不太晚。如果管理层对注册制有一个全新的“再认识”、“再限定”、“再明确”,市场会立刻起死回生。
审核制改注册制有三大意图:消除权力寻租;提高市场配置效率;扩大直接融资。前两条各方一致拥护,后一条分歧极大。而后一条才更具注册制的“现实和实际意义”。
多少年来,凡是重要会议涉及到经济议题,都无一例外提出要“扩大直接融资”,但“扩大”到什么程度?没讲。投资者会想:国家有困难,企业要支持,但谁考虑过投资者的利益和承受能力?难道股民的钱是大水漂来的,可以任舀任抽?扩大直接融资不就是“面多加水”吗?这个道理不必“教育”投资者,都懂。
所以,市场对股票 发行制根本没有误读。意图中的注册制的焦点原本就是“扩大直接融资”,而“消除权力寻租”和“提高市场配置效率”只是顺带的“副产品”。当前的暴跌准确反映了投资者对意图中的注册制的“政策定价”。只是现在跌惨了,注册制难以推行了,有关方面才抱怨投资者对注册制产生了“误读”。
不过我们宁愿市场的反应被当作“误读”!这说明管理层对注册制有了新的“再认识”。
我们一再申明这样的观点:注册制理论上完全正确,但在中国目前“强制' 退市”没有铺开、违法必究难以做到、信用机制极其薄弱的现实条件下,全盘引进西方“注册制”必将引发一场巨大的灾难。硬要推开的话,除了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政策也将很快被逼回到“把关上市质量、控制发行节奏”的“隐形审核制”。名义上证监会放权,实质上还需要证监会“指导”交易所控制发行节奏——正如邓舸所说的,“对新股发行节奏和价格不会一下子放开。”
可惜,这样的建议只能止步于坊间探讨,万难进入决策层的斟酌范围。现在怎么弄?
“国家队”注入资金托市意义不大。现在核心问题不是市场缺钱——投资者手里有的是钱,且在低利率的情况下,钱多得没地方去——而是投资者拿不准“国家到底准备从股市里抽多少钱”的问题。因此,救市的要害是稳定投资者的预期。想融多少资,求您给个准信儿!
根据普华永道统计,2015年中国IPO融资总额1586亿元。管理层能不能现在就给2016年融资总额定个死数,并“对灯发誓”决不再变?如果融资总额定为586亿元,' 大盘就会直冲5000点;如果定为3586亿元,那就直奔2000点;如果“视投资者承受力,能融多少算多少”,那就震荡长跌——投资者会自发做出“融资才是硬道理”的推断。就这么简单!
但这样的预期证监会显然无权给出,而需要更高层的决断。
暴跌给我们的教训是:政策一定不要想当然。“沉默的大多数”的意见虽然有时不能直达决策层,但亿万投资者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顽强阻击一切漠视等价交换原则、漠视市场规律的政策和行为,直至这些政策和行为得到相当程度的纠正。任何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政策注定走不远、走不成。如果暴跌真能促成有关方面和人士的真诚反思,那么在暴跌中“死”掉的投资者,也算死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