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曹中铭:制度创新为何在A股频频翻船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财经人士 曹中铭 制度创新不能脱离A股市场的根基,不能远离A股市场的特色与环境。显然,熔断机制、两融业务与在市场频频“翻船”,均与之有关。 熔断机制实施四个交易日,其中在两个交易日“显灵”,然后被叫停,证监会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负面影响大面效应。熔断机制是A股市场的一项制度创新,但这一制度创新明显水土不服。事实上,制度创新在A股市场频频“翻船”的并不罕见。 推出熔断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财经人士 曹中铭

制度创新不能脱离A股市场的根基,不能远离A股市场的特色与环境。显然,熔断机制、两融业务与' 股指期货在' 中国资本市场频频“翻船”,均与之有关。

熔断机制实施四个交易日,其中在两个交易日“显灵”,然后被叫停,证监会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负面影响大' target='_blank' >于正面效应。熔断机制是A股市场的一项制度创新,但这一制度创新明显水土不服。事实上,制度创新在A股市场频频“翻船”的并不罕见。

推出熔断机制是市场倒逼的结果。去年6月底至7月初期间,沪深股市出现惨烈的暴跌,几大股指跌幅高达45%或以上,牛熊转换在数天内完成的残酷现实,迫使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应有所作为,熔断机制应运而生。不过,熔断机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因“磁吸效应”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并进而产生助跌的效果。显然,熔断机制远离当初推出的初衷。

熔断机制是“舶来品”,源于' 美国。美国市场自1988年推出机制,期间虽多次触发熔断机制,但只有1997年10月27日熔断过一次。' 韩国自1997年先后引进指数熔断机制和' 个股熔断机制至今,总共出现了10次熔断交易中断现象,其中主要发生在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显然,境外市场早就推出了熔断机制,但真正“熔断”的次数并不多,更不像A股市场这样频繁。

A股市场的熔断机制存在先天性的缺陷。一是A股散户比例太高,中小投资者市场交易的主要力量,而投机则成为市场的一大文化。二是熔断机制标的指数选择上出现问题。统计显示,沪深300指数自2005年4月8日正式发布以来,10年中涨跌停超过5%的有67个交易日,超过7%的有20个交易日,每年平均分别为6.7次和2次。此前如此频繁地触及熔断阈值,沪深300指数显然不适合作为标的指数

熔断机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因标的指数选择不正确,也因为没有考虑到A股市场的实际,对于境外成熟的机制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没有充分消化,最终弄巧成拙,而不得不退出A股市场的舞台。

其实,制度创新在A股“翻船”的并非只有熔断机制。如' 融资融券的两融业务,其已成为' 券商的利润增长点,但在市场引发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忽视。境外市场融资与融券余额比值一般为3:1甚至更低,这不仅有利于融资业务与融券业务的均衡发展,更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但A股市场两融业务的发展却呈现出“跛脚”的格局,在两融余额中,融券余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显然与监管部门的指数情结与“父爱主义”泛滥有关。而融资业务野蛮式增长的危害性,最终在股市暴跌中暴露无遗,去年股市剧烈震荡期间,融资盘的平仓,无形中放大了市场风险

再如股指' 期货,这亦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制度创新。股指期货从无到有,实际见证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步。但我们的股指期货,此前几乎左右着市场的“走势”,而具有“风向标”之称的' 上证指数,甚至变成了股指期货的“影子指数”。特别是在去年股灾期间,股指期货走势严重影响着沪深股市的走势,以致于监管部门不得不通过大幅提高' 保证金比例与交易费用的方式抑制' 期指的“疯狂”,实际上也是以“自宫”的方式让股指期货完成了“涅磐”。

任何一项制度创新,都会引发市场利益的重新分配。重要的是,制度创新不能脱离了A股市场的根基,不能远离了A股市场的特色与环境。显然,熔断机制、两融业务与股指期货在中国资本市场频频“翻船”,均与之有关。但A股市场不能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场”,不能总是让市场投资者为之埋单。这既是投资者保护的需要,亦是对制度创新的最根本要求。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现代化 国泰君安踩正节拍引争议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