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A股市场当作试验田的,除了'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外,股权分置改革也是在拿A股作为试验田的。虽然有很多人认为股权分置改革是成功的,但不能否认的是,由此带来的' 限售股流通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A股市场。新股造富运动其实就是拜这项政策所赐,让那些创业者们大发政策财。
股改前,大股东的股权是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但协议转让、拍卖的大门还是敞开的。股改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非流通股能够在二级市场流通,客观上大大抬高了这些非流通股的估值。说白了,股改最大的受益者是大股东,而中小投资者则长期受到大小限售股上市流通的冲击,苦不堪言。可以说,股改并不成功。
新上市公司凭什么不支付全流通对价
股改让国有股、法人股、创业者的原始股等非流通股获得二级市场流通权,因此要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改革途径是让各上市公司分别与流通股股东协商对价,原则上所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都要按持股比例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以取得股份流通权。股改的愿景是今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将趋于一致,从此A股市场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但实践证明,全流通后,大股东的利益并没有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反而因股价涨跌直接关系到大股东的巨大利益,直接导致大股东操纵股价的案例剧增,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中小股东。
股改后,莫名其妙地让以后上市的所有IPO公司大股东都免除了支付对价的义务。这是什么逻辑呢?笔者推测其中的逻辑是:原来上市的IPO公司约定俗成原始股都不能上市流通,因此流通股股东是按照这个原则对公司进行估值定位,当要改变这个原则实行全流通时,就需要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而以后上市的IPO公司因为有言在先,三年后股份全流通,投资者事先知情,所以就不用支付对价了。
这个逻辑很难让人信服,事实证明,以后上市的IPO公司并没有因为全流通有言在先而对其估值产生任何影响。因为IPO仍然是稀缺资源,投资者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这些公司上市时无一例外都是伪小盘股,一般上市流通的股份只占全部股份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市场根据小盘股的流通溢价进行估值,市场定位普遍高估,上市一年以后要不断经受大小限上市流通的冲击,二级市场投资者不堪其扰。
全流通未能让大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针对这种情况,曾经设想缩短原始股份的限售时间,甚至在首发股份上市时允许部分限售股同步上市流通,目的是扩大新股上市时的实际流通股本。如果按照这个办法实行,大股东将大发政策财。后来的办法是在首发新股的同时允许部分老股转让,刚一实行,就出了个' howImage('stock','2_300361',this,event,'1770') 奥赛康(' 300361,' 股吧)事件,大股东趁机高价减持,结果被紧急叫停,奥赛康自取灭亡。这个试验证明,只要政策松一松,马上就出幺蛾子,后来老股转让也就名存实亡。
现在A股市场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股权分置的难题,每上市一家新公司,就增加一家股权分置公司。与此同时,随着定增案例的不断增多,老公司又产生新的股权分置问题。有的公司以小搏大蛇吞象,定增的限售股大大超出原来的股本,这些限售股以后上市时又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很大的冲击。由于二级市场盛行短线投机,很多投资者对这些短期不产生抽血效应的定增并不在意,只顾眼前,到这些限售股即将上市流通前作鸟兽散,这个时候往往是一地鸡毛。
奥赛康的案例证明,大股东的造富运动完全依赖于政策,如果没有全流通,今天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亿万富豪。造富本身并没有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实质上是对二级市场投资者财富的一种剥夺。如果当初奥赛康没有被叫停,大股东早就暴富了。不能上市,奥赛康的股权价值将大打折扣。大股东的财富因政策变化而大起大落,全流通是大股东的盛宴,小股东的梦魇。
全流通的终极目标是让大股东和二级市场中小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二级市场中小股东的投资目的首先是赚取价差收益,其次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获取分红收益。大股东为了能够高位套现,有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刺激股价走高,这个时候能够暂时与二级市场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但当其高位套现后,往往留下一地鸡毛,必然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了让大股东的股权在二级市场流通而让中小投资者付出巨大代价是得不偿失的,股权分置改革难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