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莲花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6月开始,A股
市场上重要股东减持大幅加速,直至7月收官战之后这一
趋势并无放缓迹象,7月总减持市值再创年内新高。弱势
反弹中重要股东们“落袋为安”的倾向使
投资者或慌张,或纠结,到底减持潮何时才能减退?是否会使期待中的吃饭'
行情夭折?
7月股东减持市值再创新高
6月份开始,A股
市场上重要股东减持如疾风骤雨般大幅加速,总减持市值达到341亿元,创下2015年7月以来的一年来新高。进入7月,这一
趋势并无放缓迹象,从月度'
数据上观察,重要股东的减持之风似有愈演愈烈之势。7月份总减持市值达到346亿元,超过6月份再创新高。
![在今年<a]()
行情表现中,似乎每次
反弹都成为重要股东出货的好机会。 src="http://i9.hexunimg.cn/2016-07-29/185236948.jpg"> 在今年
行情表现中,似乎每次
反弹都成为重要股东出货的好机会。
7月份
行情一度转暖,上证综指一度站稳3000点并冲击3100点,虽然7月27日
股指受全面趋严监管政策的影响大幅下挫,但7月仍收出小
阳线,累计涨1.70%。' 同花顺(' 300033,' 股吧)
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共有277家
上市公司股东在
二级市场有减持
交易,合计减持26亿股,套现金额为346.11亿元。无论是
上市公司家数、总减持股数还是总减持市值,均创出年内新高。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6月份和3月份,当月上证综指上涨0.45%,总共有262家公司被重要股东减持24.26亿股、341.36亿元。3月份上证综指上涨11.75%,当月重要股东减持也出现一个小' target='_blank' >高峰,总减持市值年内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6.60亿元,总共有169家公司被减持13.35亿股。
综上可见,3月、6月及7月是今年以来
股指收红的三个月份,这三个月份
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动作频繁,减持额都出现明显的增长。对应的,1月份总减持市值仅98.94亿元,而2月、4月及5月的总减持市值均为100多亿元。综合来看,今年被减持的
上市公司有1567家,主要集中在
金融、' 医药生物、' 有色金属、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其中被减持市值在1亿以上的减持有51次,被减持市值较大的公司有' 民生
银行(' 600016,' 股吧)、' 海大集团(' 002311,' 股吧)、' 西部
证券(' 002673,' 股吧)、' 强力新材(' 300429,' 股吧)、' 全通教育(' 300359,' 股吧)、' 信威集团(' 600485,' 股吧)、' 天齐锂业(' 002466,' 股吧)等。
相较于减持,而7月增持
数据虽然有所增长,但仍远远落后于减持金额。统计显示,7月重要股东总增持市值为178.55亿元,仅次于1月份的232.84亿元。这一
数据最低是在3月份,为115.48亿元。由于增持金额增速远远不及减持金额,3月以来至7月,净增持市值均为负数,其中6月净增持市值为188.66亿元,而7月为177.56亿元。
清仓式减持未必可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期
上市公司频频出现清仓式减持,这种股东拟全部抛售所持公司股份的减持计划,通常会令
市场瞩目。不过,
投资者不需要看到“清仓”的字样就心慌,清仓式减持的负面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不一定是看空
上市公司。据
证券时报· 莲花
财经(ID:lianhuacaijing)记者归纳,清仓式减持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一是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以' 应流股份(' 603308,' 股吧)为例,公司7月4日晚间' 公告称,收到股东 CDH Precision(HK) Limited和 CEL Machinery Investment Limited的《股份减持计划告知函》,出于自身资金需求及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拟在2016年7月8日至2017年7月7日期间,分别减持公司'
股票 不超过3725.51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8.59%,共计17.18%,通过' 大宗
交易方式完成。对于这一清仓式减持计划,' 东吴
证券(' 601555,' 股吧)认为,小非减持后,公司没有外资参股的背景,作为民参军优质标的,预计将会为未来获得更多的军方认可扫清障碍。
二是原始股东出于自身资金需求退出。6月9日,' 音飞储存(' 603066,' 股吧)公布的《关于股东减持股份计划的公告》也显示,公司股东优立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立管理”)自本减持计划公告之日起三个
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即2016年6月16日至2016年12月15日期间,通过竞价
交易、大宗
交易、协议转让方式或其他上海
证券交易所认可的合法方式减持公司
股票 不超过3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75%,减持
价格视
市场价格确定,减持原因为股东自身资金需求。公告显示,优立管理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
股票 并
上市前持有公司股份375万股,于2016年6月15日
上市流通。
三是员工持股计划清仓。7月25日下午, ' 安利股份(' 300218,' 股吧)发布公告称,截至2016年7月22日,公司第1期员工持股计划所持有的公司
股票 共计453.43万股已完成出售,后续公司将进行资产清算和分配工作。此外,' 中南建设(' 000961,' 股吧)6月3日发布了关于2015年员工持股计划锁定期满并终止公告,称“' 陆家嘴(' 600663,' 股吧)'
信托-中南建设员工持股1号集合资金
信托计划”减持了3677万股。
如何克服“减持恐惧症”
在
市场的弱势
反弹中,重要股东们“落袋为安”的倾向使
投资者或慌张,或纠结,到底减持潮何时才能减速?是否会使期待中的吃饭
行情夭折?
' 兴业
证券(' 601377,' 股吧)的看法比较悲观。其认为,从历史
数据来看,突然的减持爆量往往意味着在未来2-3 月内
指数出现阶段性顶部。同时,由于减持的热情上升,
市场内大宗
交易开始活跃,折价率开始快速攀升。
数据显示,6月大宗
交易折价率市值平均已经来到了5.00%上方,略小于去年五月份(股灾前)的极值 5.52%。 从历史经验来看,折价率的赶顶现象往往预示随着
股指在未来2-3个月出现阶段性顶部。
对此,兴业
证券总结,从产业减持与大宗
交易的角度来看,似乎场内资金对于 6 月小幅上涨的
行情并未有太足的信心,其认为,上述
数据可看出,场内大宗
交易主体对于目前
市场上流传甚广的“吃饭
行情”所推崇的上方空间持相对谨慎态度。
事实上,A股
市场向来有“减持恐惧症”,当看到重要股东减持时,在信息并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部份
投资者往往会跟风走人。对此,一位高校
金融系教授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大股东减持都是“负面”的,
投资者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判断,还是要根据大股东的动机,并结合公司的基本面。比如,一种可能是大股东出现资金紧张,希望套现投资别的领域,或者希望把手中的
股票 释放出来给一些新的概念
投资者,这时对公司基本面的影响便不是负面的。
而' 招商
证券(' 600999,' 股吧)则认为,一直以来,很多
投资者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股东减持是对股价的绝对
利空,但仔细想来,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不可否认,股东的减持行为向
投资者传递了股价估值过高的信号,很有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但另一方面,股东不会愿意将自己的
股票 低价卖出,他们有激励在实际减持前通过影响公司决策(如发布高送转公告) 等方式先推高股价,然后再进行减持。如此一来,就' 个股而言,大股东减持期间反而可能会存在超额
收益。
在一些
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公布高送转伴随着重要股东减持计划的现象,那就是“股东减持混搭高送转”。例如,6月23日,' 吴通控股(' 300292,' 股吧)公布2016年半年度
利润分配预案,实际控制人' target='_blank' >万卫方提议以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30股。随后在6月28日,公司公告称,持股5%以上的公司股东万卫方、薛枫、谭思亮、何雨凝等计划三个
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6293.9万股,占总股本的19.75%。类似情况的还有' 怡球资源(' 601388,' 股吧)。
招商
证券表示,其研究发现,减持公司实施高送转的比例高于A股
市场比例,且减持比例越高,越可能实施高送转;减持比例在 5%-8%之间,且减持期间实施高送转的
股票 样本,80%都在公司宣布减持计划后的前两个月表现出明显正的超额
收益,并且平均上涨幅度超过' 上证
指数25.08%。因此,其建议,从个股博弈的角度,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减持比例在5%-8%之间、减持公告时股价低于前 3个月均价,且存在高送转预期的
股票 存在中短期的参与机会。
不过,在近期存量博弈的
市场中,重要股东频繁的减持,无疑会打击
投资者的积极性,从而消减
市场的投资信心。
' 西南
证券(' 600369,' 股吧)建议,适当规避频繁减持且减持金额较大的个股,可以关注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大幅度净增持的个股。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
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加速减持 清仓式减持未必可怕》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
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