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股东减持历来不缺话题。近期,证券市场上出现了“精准”减持、“清仓式”减持等现象,其中不乏诸如' 山东墨龙“违规减持+' 业绩变脸”等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的股东减持案例,引发各方关注。
何为重要股东?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即为重要股东;并且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身份特殊,也被市场列为重点关注对象。Wind' 数据显示,截至2月中旬,今年以来沪深上市公司共发布232份减持' 公告,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董监高及其亲属的净减持金额累计达107.68亿元,去年的减持金额累计达3609亿元。去年有338位股东在经历一轮或多轮减持后,持股数已变为零,实现“清仓式”减持,涉及275家上市公司。并且,在一季度,A股将迎来总量达1443.57亿股、市值约1.87万亿元的' 限售股解禁;伴随着违规减持案例频现,一度令市场“失血”的风险担忧有所蔓延。
事实上,在现有减持框架下,不乏一些漏洞可钻。例如,部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通过' 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可绕过“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等监管要求,在短期内便实现大规模减持甚至“清仓式”减持。除“清仓式”减持外,“精准”减持也多次出现。较为常见的方法例如有部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在利空消息发布之前减持,或涉嫌与一些机构合谋推高股价后再减持,或通过高送转“掩护”其减持。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不难看出,目前重要股东及董监高减持存在的问题是制度不够完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存在内幕交易等。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 target='_blank' >张晓军此前曾表示,股份转让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基本权利,但权利的行使必须依法合规,在不影响市场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大股东在减持股份时应当诚实守信,严格按照' 法律法规、自律规则并遵守承诺,不得滥用控制地位和信息优势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对于减持过程中涉嫌信息披露虚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将坚决查处,严格追责。更进一步,在加大力度打击违法违规减持的同时,监管部门也有望进一步完善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制度。
业内普遍认为,从' 美国、中国香港证券市场的实践来看,其规范大股东及董事、高管人员减持行为的核心思路,均可概括为“疏堵结合”。大多从限售期、减持方式、减持数量等多方面对减持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其中,锁定期虽然并不算太长,但相关的交易申报、信息披露及减持数量要求比较严格。
由此,我国内地证券市场可以在借鉴海外市场减持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上市公司具体持股实际,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完善关于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的制度规定,建立监管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股份行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股东及董监高依法、透明、有序减持。
诚然,规范股东股份转让权利以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稳定性,已是各国证券市场的通行做法;规范A股重要股东及董监高在减持中存在的问题也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有利于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更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以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面临“失血”风险。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大股东减持还需制度来规范》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