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alt="综投财经"/>
随着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强劲反弹,央行据悉也准备将实施了近两年左右的外汇保证金率下调至零。
据21世纪经济网获悉,近日央行已经发布文件(银发【2017】207号)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9月11日起,外汇准备金率从20%调整为0。
早前人民币空头势力异常猖獗,为起到稳定汇率市场的作用,央行在2015年8月31日,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对金融机构的远期售汇业务收取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冻结一年,无息。
什么意思呢?联讯证券研究团队称,这意味着,假如以后某银行要进行1亿美元的远期售汇,在下个月就必须提交2000万美元的无息外汇风险准备金(类似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如果银行采用拆借的方式融入美元来凑足这2000万,那么银行就要付出相应的融资成本,如果采用自有美元资金,那同样存在机会成本。
“为保证自身收益,银行就会将外汇风险准备金占用所要耗费的成本转移给购汇的企业。比如说之前远期购汇合约约定的汇率是1:7,现在由于要提外汇风险准备金,成本提高,银行可能就会要求1:7.2的比例来兑换美元,每一单位美元多收0.2元的人民币以充当成本补偿。”“如此,央行就借由银行实现了提高企业的远期购汇成本,打击人民币空头与跨境套利势力的目的。”联讯证券称。
而现在不一样了,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势头。在5月末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调整后,人民币对美元从6月起开始大幅升值,从6.86一路升至目前的6.50下方。
今年迄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了6.25%,即期汇率则升值了6.6%。
进入9月份,人民币的升势更是疯狂。本月迄今,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已上涨约1.7%,本周更是连破数道关口,大涨近千点,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周涨幅,升破6.48关口,刷新近两年高位。
财经" alt="综投财经"/>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经济学家周浩表示,过去两个月来看的人民币升值,事实上是管制举措和美元走弱的综合结果,但在过去的一个星期内,人民币的汇率却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失控”。
“人民币的突然‘失控’,事实上也表明市场的头寸开始过于集中于美元卖盘,这样的交易逻辑很简单:市场认为中国不会让人民币在‘十九大’之前出现大幅度的贬值,因此只能选择做多人民币来获取其稳定的利息收入,而在这之前需要美元的企业,也只能考虑尽快结汇。这就造成了一种自我加强式的循环效应。”周浩指出。
“所以,央行如果不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管理,那么人民币就只能继续走强,但从宏观上而言,这似乎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总体而言,央行有意引导人民币在这一位置稳定且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但市场是否会从善如流,则存在不确定性。”他补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