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I的上升与制成品价格平稳,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制造企业受的夹板气,说明企业的利润空间继续受到挤压,中国制造业紧缩已是既成事实。
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以低成本与高效率抵抗住了原材料上升的压力,现在,他们扛不住了。PPI只有结合毛利率来看才是有价值的,如果PPI上升,而企业毛利率仍然上升,那么,这样的企业能够战胜成本的压力,并且提升了市场定价权,具有投资价值;如果PPI上升而毛利率同步回落,甚至回落幅度更大,那么,这些企业进入瓶颈,既无力抵消成本上升的压力,也无权在定价权争夺战中增加话语权,他们在此次战争中落于下风,投资者应该敬而远之。
我们来看几家主要的制造企业的走势,刚刚公布的鞍钢' 半年报显示,其毛利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54%,武钢的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毛利率比去年同期下降4.62%,这两家钢铁公司的股价跌幅基本与大盘同步,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对于宝钢、鞍钢、武钢这样的大型钢企存在美丽的误解,总觉得这些企业拥有定价权,但从毛利率下降与股价大跌来看,这些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拥有博弈能力与定价权,他们有的只是巨大的体量与国内的垄断地位。
由于苏宁半年报尚未公布,我们再来看另一家零售业巨头国美,在H股上市的国美,上半年纯利增长191.44%,达到11.5亿,综合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4.92%提升到了16.33%,毛利率增长36%。国美的股价跌幅小于H股大盘跌幅,H股大盘从去年11月的高位下降44%,而国美下降36%,算是跑赢了同期在H股中的大盘资源类、重化工业等' 股票 。
让人痛心的是乘用车制造业,受限于中国的人口、能源与交通设施,中国乘用车的发展必然遭遇围追堵截,2008年以来,MyspiC钢价指数涨幅已达29%,业内普遍认为,钢材价格每上涨10%,将导致微车毛利率水平下降1.5~2个百分点。乘用车涨价了吗?这些缺乏定价权的公司所能做的是用一款又一款只有微小改动的新车型忽悠消费者而已。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