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近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91天期贴现国债开始频频现身!昨日财政部招标了年内第4期91天贴现国债,数量为280亿元。发行结果显示,该期国债280亿元计划发行量不仅全部招满,而且共计有358.3亿元资金参与此次“争夺”。与前几期150亿元的发行量遭遇“流标”的命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超越前期近一倍的发行量,为何却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昨日招标结果其实包含几点重要信息:第一,当前流动性仍旧宽裕,量多市场也能消化;第二,国债流动性好于其他品种,将其用于质押再融资,“坐吃”利息的同时并不排斥获得临时头寸;第三,上调准备金率及加息后,相对目前存量很少的相近期限金融债或央票,国债具有免税效应,总体投资收益更佳;第四,国债的国家信用赋予其避险功能,在到期日之前,即使货币政策有变动,其头寸所受影响能得到较好的“屏蔽”和保护。
此外,从发债主体即财政部、央行以及更上层的政府角度分析,财政部在发布发行公告之前,都会与各部委职能部门、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等进行事前的沟通,围绕诸如发行期限与发行数量的安排所能起到的政策效果、市场资金面状况是否充裕得能够“吸纳”等等。反过来说,如果监管层觉得当下仍需要对前期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观察,就倾向于多发一些短期限品种,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市场的反馈表明流动性仍较充裕,就会加大发行数量,试着多回收一些流动性,比起公开市场、准备金率乃至加息等手段而言,也更加隐蔽和渐进,更有助于对政策效果的逐步观察。
总而言之,91天期贴现国债猛然增量,实质上是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在通过加息之后,以更为委婉的方式告诉市场,明年春节之前,消息面将会是相对的真空期,请大家准备好“冬衣”。
更有意思的是,财政部近日又发布公告,下周五将再发行一期同期限、同数量的国债。历史资料显示,短短7天之内发行两期280亿元的91天国债,自1996年3月15日第一期150亿元发行启幕,此后暂停至2003年又重启,以至今日的共计29期中,都没有出现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