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财富2014年12月刊
移动互联大潮下,处于3.0时代的" 券商研究业务面临着如何应对研究同质化加剧、如何在碎片化和深度研究之间取得平衡、如何解决免费与收费矛盾等诸多挑战。
实际上,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写了分析师研究工作的方式。新财富调查发现,几乎全部受访分析师都成为标准的金融“低头族”,内部和外部工作交流完全实现移动互联化,微信组群动辄可达30个。分析师一般会在微信群里主动发布最新行业和公司观点,机构投资者客户则按需找其“私聊”。有分析师甚至发明了派红包“点播”收听最新观点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借鉴互联网思维,创新的不仅是分析师的工作方式,还有报告内容。" 申银万国传媒与互联网" 行业研究报告《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文化属性演替与互联网" 投资策略》一经微信公众号推出,转发阅读累计超百万,自报告发出之日的3个月内总计演讲达到百场。
研究机构也不甘落后,本届参评的47家券商" 研究所中,超过半数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包括“" 视频路演”在内的多种创新形式也纷纷登场。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思维的推波助澜之下,研究不再是单个行业的竞争,而是研究生态圈的整体比拼。2014年以来,已有研究所开启了基于券商平台资源的卖方研究业务转型的大胆尝试。
需要强调的是,移动互联对卖方研究的改变,并非让卖方研究远离“高大上”。高水平的研究、价值发现与定价依然是卖方研究的核心,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但如何让高水平的研究实现“极致、口碑、快”,是卖方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而这一改变也许正是卖方研究转型的契机。??于欣/文??"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苏雪晶对本文亦有贡献
感谢支持本专题调研的所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保险/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 私募基金、银行、" 信托公司、财务公司、QFII、海外投资机构与证券研究机构;
感谢证券时报、中国基金报、经济日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日报、经济观察报、深圳商报、" 新浪财经、腾讯财经、网易财经、" 搜狐证券、证券时报网、和讯网、" 东方财富(" 300059," 股吧)网、金融界、" 凤凰卫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以及" 金融行业网、华尔街见闻、IPO观察、理财中国、财经记者圈、金融家、P2P观察、漫步" 金融街(" 000402," 股吧)等媒体对本专题与活动的报道与转发。
本届评选由"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独立审计机构
在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和分析师们忙不迭地研究互联网对各个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时,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也在悄然改变着证券研究行业。套用时下流行的话讲,当互联网成为社会基础设施一部分的时候,互联网思维将成为最根本的商业思维,改变着各行各业。
提及移动互联网对卖方研究的冲击,曾三度上榜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目前已是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行业公司部主管的小陈表示:“按理说我们卖方研究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做的是资本市场的证券研究,上游是上市公司、行业专家,服务的是手中掌握着上亿资产的机构投资者,跟草根的互联网并不沾边。所谓的" 互联网金融更多是对口券商的经纪业务。”他顿了顿,继续说:“但是,如果细想一下,我们分析师的工作和生活确实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了。” 入行6年的小陈边说边打开自己手机上的微信,只见齐刷刷一排名称各异的群。据小陈介绍,他目前有不同类别的工作群十余个,包括以不同维度组建的同事和客户群,这还仅仅是他保存到通讯录且实时消息提醒的重要组群。如果再加上设置了消息免打扰的校友群、老乡群,以及时不时被拉入的临时组建群,小陈估算自己的微信群数量不下30个。
小陈的经历并非个例。新财富调查显示,本届评选报名的1500多位候选分析师中的55%都拥有个人微信号,剔除不便公开等因素之后,几乎全部受访分析师均在使用微信。并且,处于资本圈连接上市公司、行业专家和机构投资者核心位置的分析师,显然已经玩转了微信这一移动互联时代的即时沟通工具。
凭借自身多年积累的人脉圈子,他们大多自成群主,组织圈中人交流宏观经济、行业和公司动态,当然也不乏心灵鸡汤、圈中八卦调剂娱乐。“目前看,工作是离不开微信了,内部工作沟通,外部客户交流都便捷了很多。特别是联系客户,发短信不一定回复,但是发条微信通常回复都很快。客户的及时反馈对我研究提升太有帮助了,”小陈感慨道,“我们研究所层面也在探讨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微信传播观点、服务客户。”
券商研究稳步迈入3.0时代,再加上IPO注册制的推进,《基金法》修订、大资产管理的市场格局逐步显现以及沪港通开启等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的进行,面对券商研究到底应该如何转型、转向何方的问题,2014年新财富券商研究所论坛上提及最多的,除了市场化、国际化,便是因应互联网的冲击与变化,利用互联网思维加速券商研究的转型。一如众多传统行业公司,卖方研究的转型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移动互联的烙印,互联网思维已逐渐深入卖方研究行业。
需要强调的是,更接地气的移动互联对卖方研究的改变,并非让卖方研究远离“高大上”。高水准的研究依然是卖方研究的核心,这是亘古不变的原则。但如何让高水准的研究对接互联网思维的“极致、口碑、快”,也许正是卖方研究必需要改变的,而这种改变或许也正是卖方研究转型的契机。